top of page
作家相片創新未來學校

年輕世代對KOL最死忠、最恨這3大行為?揭密網紅行銷4洞察、5心法!


KOL 行銷已成為當今行銷的主要手法,根據 DATAREPORTAL 的統計,2024年台灣的網紅廣告預算相比 2023 年增加了近 10 億台幣,成長率達 18.79%。Influencer Marketing Hub 的調查也顯示,超過八成的品牌認為網紅行銷是一種有效的行銷方式。


但隨著不少高人氣 KOL 陸續爆發爭議負面事件、跌落神壇,究竟會不會影響消費者的支持?東方線上消費者研究集團 3 月發布獨家調查,揭示了哪些重要洞察呢?



洞察1:YT仍是主戰場,別忘了掌握世代偏好

東方線上的研究數據顯示,「YouTube」依然是消費者接觸 KOL 的主要管道,佔 75.2%,其次是「Facebook」和「Instagram」。值得注意的是,20 代消費者除了觀看 YouTube 影片,還會透過 Instagram 和 TikTok 關注 KOL,而 30 代消費者則偏好 Instagram 和 Podcast。


洞察2:品牌曝光×銷售轉化 KOL影響力可變現!

調查顯示,過去一年有 50.3% 的消費者因 KOL 的分享或代言而進行消費,其中 20 代消費者的比例最高,達到 57.8%。


消費者最常因 KOL 推薦而進行消費的品項包括餐廳(14.2%)、休閒零食(13.8%)和保養品(12.1%)


此外,74.6% 的消費者表示未來可能會因 KOL 的分享或聯名產品而消費,這說明 KOL 在促銷商品方面依然有巨大的發展空間。品牌應善用 KOL 的影響力,精確瞄準年輕族群,提升品牌曝光和銷售轉化。



洞察3:年輕世代最死忠?強化品牌價值傳遞

調查還發現,44.0% 的消費者過去曾因 KOL 的號召而採取具體行動,20代消費者的比例達到51.7%,30代也有48.9%。


KOL 不僅能影響消費行為,還能在議題或價值觀上對消費者產生影響。例如,19.5% 的消費者會因 KOL 的個人魅力而實際行動,包括購買周邊產品、捐款支持或參加活動等。


此外,KOL 在 ESG 環保行動及公益相關行為上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。品牌在推廣ESG等理念時,可以適時借助 KOL 的號召力,強化品牌價值的傳遞。


洞察4:有多愛就有多失望?KOL 3大翻車行為

當KOL發生爭議事件時,消費者是否會抵制?調查顯示,29.3% 的消費者曾因特定事件退訂KOL,其中 20 代消費者的退訂比例最高,達到 40.9%。這說明年輕族群對 KOL 的言行更加敏感,隨著年齡的增長,消費者因特定事件退訂的比例逐漸降低。


消費者最反感的情況前三名是違法行為(34.1%)、宣傳不實或錯誤資訊(34.0%)和爭議事件(33.2%)。品牌在選擇合作的KOL時,必須謹慎考量其形象是否合適,以免因為KOL的負面行為而影響品牌聲譽。



網紅行銷5大建議

從東方線上的調查中,我們可以歸納出5個後續行銷的機會點:


1. 精準選擇KOL和平台

品牌在制定行銷策略時,應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消費者選擇合適的平台和 KOL,以提升行銷效果。


2. 強化品牌故事,創造真實連結

KOL 的影響力不僅限於產品推薦,更重要的是其與消費者之間的真實連結。品牌應與 KOL 合作,強化品牌故事的傳遞,讓消費者對品牌產生情感共鳴。例如,透過KOL分享品牌的創辦故事、價值觀或公益活動,讓消費者更深入了解品牌,進而提升品牌忠誠度。


3. 預防負面行為,審慎選擇合作對象

KOL 的形象對品牌至關重要,消費者對 KOL 的行為高度敏感。品牌在選擇合作的 KOL 時,必須進行全面的背景調查,確保其形象和品牌價值一致,以避免因 KOL 的負面行為而影響品牌聲譽。


4. 持續監測 KOL 行銷效果,調整策略

品牌應持續監測 KOL 行銷的效果,通過數據分析了解消費者的反應和行為,及時調整行銷策略。例如,追蹤KOL推廣產品的銷售數據、消費者互動情況及品牌曝光度等,根據數據結果優化行銷策略,提升整體行銷效果。


5. 多元合作模式,提升行銷靈活性

品牌在與 KOL 合作時,應考慮多元的合作模式,不僅限於產品推薦。可以嘗試與 KOL 進行深度合作,例如共同開發聯名產品、舉辦線上或線下活動等,增加消費者的參與感和互動性,進一步提升品牌影響力。



資料來源:

 

創新未來學校 推薦課程:


9/11(三)、9/13(五)、9/18(三)

19:30~21:30 線上直播


利用生成式AI工具,提升行銷文案、

社群媒體內容、SEO優化、廣告文案創作

以及內容行銷的效率和成效

擁有高AI智商的人才✅職場中更亮眼!

 

💪 歡迎私訊 LINE@、來電 (02)6617-1766,或關注粉絲團最新資訊!



126 次查看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